|
尼洋河上的“中流砥柱”时间:2011-09-13 从西藏的拉萨到林芝,过了海拔5100多米的拉米山口,雅鲁藏布江的五大支流之一—尼洋河就一直伴随着川藏公路,从山间的淙淙细流不断汇集为波浪滔滔的一条大河。到了距离林芝大约100多公里的地方,河中突然间矗立着一座园柱形的巨石,任凭风浪千百年的无情沖刷巍然屹立!柱石上不知什么时候起用红油漆刷了四个大字“中流砥柱”。 记得97年我们一家三口到西藏旅游时,旅游车到了这里导游就让车子停下来,简单说了几句,大家照照相,休息了一阵就离开了,自己也没有太多想,只当作是一个有点特色的旅游点。这次到西藏林芝参加“农资导报”召开的年度理事会,又从拉萨到林芝走了一趟。没有了第一次的新鲜感,自然兴趣就少了许多。但是到了这个景点,繁多的车辆、拥挤的人流却勾起了我的想象和思考。 理事会上,当主持人给大家出了一个当今经济危机对农资行业有何影响时,我的脑海里却跳出了这个似乎不相干的“中流砥柱”!而且在发言中联系这个景点阐发了自己的歪论。我的发言要点是,不沦当今经济危机对行业影响大小,做为企业本身一定要强固自身,才是第一要义,就象尼洋河上的“中流砥柱”一样,不管风吹浪打却千百年来岿然不动。 后来想想,自己这一番想法其实蒙胧间早已有之,只是没有认真思考过而已。现在人们常说,中国的民营企业寿命太短,有的文献说2、7年,有的地方讲是3、5年,反正不管那个比较准确,但中小企业容易垮台却是不争的事实。其它的不说,就拿陕西的新型肥料来说,光是叶面肥,88年我们在陕西搞起来时是第一家,省科协200多人在渭南开会闻讯后到我们当时的小厂参观,大家都很希罕,因为在此以前大家见到的肥料都是固体的,而我们的叶面肥当时还是用回收的盐水瓶装。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,在省农业厅登记的叶面肥厂就有258家!经过这十多年折腾,如今市场上能够见到的陕西叶面肥大概不会超过3、5家。生物菌肥95年和我们的技术来源一样的全国搞起了8家,陕西有两家,一个在渭南,一个在安康,如今活下来除了我们真不知道还有谁家?有的甚至结局很惨!渭南的我们最熟悉,要算账最少得赔800万以上。我们近邻的一家为了清债务和1.8米多高的儿子一起去深圳至今音讯全无!那父子俩我都见过,所以一想起来心里就不是个滋味。98年前后国内出了一个“肥力高”,圈内人都知道,可谓搞得纷纷扬扬!据说在全国转让了200多家,转让费是挣了不少,可如今那么多的厂家也大多是不知去向。如果说受大环境的影响,这十多年间在我的记忆中农资行情也是起起伏伏,有年头好的,也有不顺的。因此,在理事会上我真的是有感而发,不是因为我们搞得有多好,而是这里边的教训实在是太惨重、太深刻了。 2011/9/4 上一篇北京中路上的思考下一篇站在800年前的地砖上 |